查看原文
其他

医改创新典型巡礼|东莞:破解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难题

梁沐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0-08


2021年10月21日,东莞市谢岗医院二期综合楼正式启用。自此,这家镇街医院床位数量从230个扩充至480个,医院接纳能力大幅提高。

“我很有信心,医院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医院院长朱爱剑称,二期大楼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随着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推进,员工积极性提升,患者得到更好的诊疗与服务,医院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2021年,谢岗医院引入了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3名硕士,就连以往招不到人的儿科也新增了4名医生。为了进一步推动医院专科发展,朱爱剑计划在2022年引进多位学科带头人。

在东莞,许多医院掌舵者与朱爱剑一样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得益于近年来持续推动的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尤其是2019年6月全面启动薪酬制度改革后,东莞公立医院逐渐摆脱过去医疗卫生人员严重流失的尴尬局面,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9年6月19日,东莞市召开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


破解难题

东莞迈开薪酬改革步伐

“看一次病的诊金不够去理发店洗个头,为患者洗头擦身的护理定价还不如宠物店给宠物洗一次澡。”过往几年,东莞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时常如此调侃自己职业价值。

东莞地处广州、深圳之间,是省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2012~2016年连续5年经济总量稳居珠三角9市的第4位,然而医生护士平均薪酬水平排在第7位,仅超过江门、肇庆,与经济发展严重不符。

“做同样的事情,在广州、深圳的待遇却是东莞的两到三倍,甚至更多。”东莞一家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每次去人才招聘会,深圳、广州一些医院摊位前常常大排长龙,东莞的许多医院却门可罗雀。

人才招不来,流失也严重。2012~2017年,东莞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流失达6452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238人,期间共入职6109名卫生技术人员,中级职称以上人员586人,出现明显的人才负增长现象。

“我从1998年就在医院心胸外科,20多年来,科室的医生已经换了好几茬。”东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周建平说,心血管手术难度高、风险大,花四五个小时做一台手术的绩效,还不如简单的阑尾炎手术,劳动价值难以凸显,许多医生因此出走深圳、广州,留下来的也缺乏钻研、挑战疑难杂症的动力。

即使在同一家医院同样的岗位,收入也不同。“以前做一样的事情,在编人员与非在编人员收入差距明显,前者可能多三四成,有的甚至多七成。”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钟柏茂说,医院有1400多名职工,在编人员不到300名,因为编制问题,许多医生对医院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为了稳定人才队伍,2016年起,东莞卫生健康局开展高层次人才“暖心工程”调研活动,由局领导带队,分组走访全市7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听取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的人才意见和建议。

“如何提升医务人员的薪酬,让付出与回报成正比,除加大财政投入外,提升医疗服务价格、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时任东莞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向阳在座谈会上多次强调。

东莞有着深厚的改革土壤,2012年起就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2014年底又拟推动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实行“院长年薪制”,但多次摸底后发现,想要顺利实施必须让薪酬制度改革先行。

东风终于在2017年吹来,当时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人社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广东、江苏等11个省份的部分城市,用一年的时间试点,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2018年,改革大扩围,东莞也被列入专项试点市。

也就是在这一年,因为在推进医联体建设、打造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药分开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上取得一定成效,东莞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市”,并获得督查奖励。

成绩激励进步,东莞的改革步伐更大了。从这一年起,东莞将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列入全市重点改革事项和市政府年度主要目标任务,成立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工作专责小组,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人社、财政、卫健、医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强化相关部门统筹协调职能。

2018年5月,东莞制定了《东莞市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全市所有社卫机构、8家市属公立医院以及东城医院、横沥医院、中堂医院三个镇街开始试点,明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铺开。”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先行先试

激活公立医院发展动力

“改革让医院自主确定基础性和奖励性工资比例,重点向临床一线、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高强度的传染、放射等岗位以及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倾斜,向妇产科、儿科、精神科、全科等急需短缺专业人员倾斜。”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革后,周建平明显发现医生的工作干劲更足了,“医院重新划分高风险手术绩效比重,复杂治疗手段的价值体现出来,科室重症救治能力也凸显了。”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现为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也呈现出一种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该院在2018年2月率先启动了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不到一年改革取得了成效。

“手术风险大的外科、胸内外科专家,忙得没时间上厕所的儿科医生,绩效都得到了大幅增长,其中神经外科、胸心外科、儿科人均绩效分别增长95%、45%、75%,全院人均绩效增长24%。”医院负责人介绍,医院在改革前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院内医务人员最不想去的科室排名前三分别是ICU、儿内科和急诊科,改革后再调查,最想去的科室变为心血管外科、胸心神经外科、ICU、儿内科、新生儿科。

▲2021年10月22日,东莞卫健局在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暨医改政策推进落实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除了绩效向临床一线倾斜,东莞还探索同岗同酬。“我们综合考虑东莞经济发展、医疗行业特点和医疗单位财务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薪酬总体水平,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机制。逐步将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岗位管理,提高薪酬水平,三年内实现同岗同级同酬。”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2019年3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1000多名非在编工作人员忍不住欢呼雀跃。从这个月开始,她们实现了与在编人员做一样的事拿一样的钱。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后,非在编人员的收入有了明显增长,不同职称人员月薪上涨区间达到1300~2200元之间。为了招徕更多的年轻医生,医院实施了保底政策:本科年薪12万元,硕士15万元,博士原先是30万元,现在涨到了40万元以上。

“医务人员归属感、认同感的提升,这才是改革真正的目的。”钟柏茂说,薪酬改革的第一年,医院业务收入与2018年相比增加了42%,门诊收入增加了20%。“只要路子走对了,医疗服务做好,重症患者治好,就不愁没有病人,经济上也不会有压力。”

龙头医院先后试点,成效明显,是时候在全市推开了。2019年6月19日,东莞启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工作,7月1日起在41家公立医院和33个镇街(园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铺开,年底全面建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激活医院内部管理原动力。

“在正式启动之前,各部门、各单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说,除了确定薪酬总体水平、赋予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绩效自主分配等权力外,还将实施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将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绩效评价内容。

效果如今已经有所呈现。相比改革前的2018年,东莞市公立医院人员薪酬平均增幅达到11.16%;33所社卫中心改革前(2017年)与改革后(2020年)薪酬平均增幅达到57.41%;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从2018年的41.07%提升到44.30%(2021年前10个月)。

增加的支出从哪里来?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财政的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将大幅度提升,医院也要努力降低营运成本,保证实现医护人员薪酬待遇提升。

早在2018年,东莞实施药品跨区域集中采购,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共85个单位在深圳药品供应平台采购药品,降低药品采购成本。

“如今东莞已经实施三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药品集中采购,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还通过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等方式拓宽薪酬经费渠道。”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国韬表示,南城社卫中心已经推进薪酬改革,医院人均待遇大约增加4~5万,极大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动力。然而,各镇街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改革的进程也不一样,有些社卫中心至今还没有推行,人才容易流失。

“薪酬制度改革只能做加法,但由于市、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差异较大,医保总额支付和结余留用资金使用不明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较慢,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并不能做到均衡增长。”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东莞仍需要加强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协同加快推进改革扩面,增加改革经费,同时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服务能力及服务质量。


栽下梧桐树

公立医院引凤入巢

2021年4月,89岁的李婆婆被家人送到东莞市人民医院。两年来,她的双下肢反复水肿,最近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被诊断为窦性停搏(最长3.5秒)、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植入永久性起搏器。但李婆婆曾多发急性脑梗死,有糖尿病史和其他基础疾病,如果采取传统方法植入起搏器,需先停用抗血小板药,且术后伤口愈合困难,感染风险高。

经过缜密分析,心血管内科学科主任郭素峡决定采用经导管无导线植入起搏器,这是国际最新的技术,在东莞还没有应用。“无导线起搏器直接植入患者心腔内,无伤疤、无切口,既能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还能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郭素峡表示,手术仅用了半个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此前郭素峡带领团队已经完成了东莞多项“首例”:首例冠状动脉内激光消蚀术、首例冠状动脉瘘封堵术、首例房颤冷冻消融术等。“只要来东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我们都能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她说。

郭素峡是医学博士和生物学博士后,原是无锡某医院重点培养对象,2018年5月来到东莞前,她只知道这座城市离广州很近,医疗卫生发展潜力大。有一次到广州开会时,她拿到了时任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亚林的号码,“后来我想离开无锡出去试试,就给张书记发了自荐短信,不到一分钟就接到张书记的电话。”郭素峡说。

“我们给待遇,也给平台,希望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把团队带起来,把一个人的技术和服务变成整个团队的,扩大科室影响力。”周建平表示。在郭素峡的带领下,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心血管科介入手术量从1000台左右突破到3000台,即使是疫情最为严峻的2020年仍完成了4026台手术,数量仅次于广东省人民医院。

▲东莞医务人员


除了郭素峡,还有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人才选择栖身在这座湾区城市。“过去几年我们种下了一批梧桐树,现在引了凤凰来。”2020年时任卫生健康局长叶向阳在一场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发出的感慨,在薪酬制度改革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帮助下,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2021年3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工作近20年的生殖医学博士宋亚丽从广州离职,加入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担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东莞的生殖医学力量并不强大。此前包括妇幼保健院在内,全市共有6家生殖医学中心,但一年完成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周期加起来不如广州一家大医院一年的量,不少患者舍近求远去广州求医。

“东莞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辅助生殖技术治疗需求非常大,我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患者留在东莞。”这是宋亚丽和同事们的期望。入职半年,她已带领团队完成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周期近600个,是医院去年完成量的1.5倍。

就在宋亚丽入职的同一天,来自台湾的药学博士徐怡真也加入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成为东莞公立医院引进的第一位来自台湾的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她将担任药学部主任,管理这家医院每一位患者的用药。

“我们坚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说,通过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高层次卫生人才发展平台、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等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壮大东莞卫生人才队伍。2021年,东莞卫生人员达7万人,比2012年增加42%。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万人,比2012年增加115%。

改革的步伐仍在前进。2021年7月,国家人社部、财政部、卫健委等五部委发布《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做出了更加明确的指引。

“我们将根据国家和省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巩固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果,继续全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深刻剖析试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财政、物价、编制、人事、薪酬制度综合改革政策体系,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张巧利表示。




编者按
日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医改办指导,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主办的2021年“持续推进医改 建设健康广东”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推选结果正式揭晓。获奖者既有取得新突破的广州、深圳、茂名等老典型,也有近来获国家肯定的河源等新秀。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典型推选有五大特点:一是导向性,符合深化医改有关方针政策,路径清晰,成效显著;二是创新性,入选案例的改革角度、思路、举措、模式在广东乃至全国有创新和突破;三是普惠性,改革举措落地有序,群众获益良多,影响范围广泛;四是普适性,各项举措内涵丰富、操作性强,可在其他地区推广;五是代表性,入选案例覆盖深化医改五项基本制度建设,涉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医养结合等时代热点,兼顾地域特色。
推选前后,本社多次组织报道组深入调研,梳理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呈现各地改革者的担当作为,以期发挥创新典型的正向激励作用,为全省乃至全国新时期医改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欢迎订阅2022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指导 | 广东省医改办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
记者 | 梁沐
编辑 | 曾小梁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